主導此一課程的張耕銘老師說,一開始是因為偶然經過「舊鞋救命」工作站,覺得這個以援助非洲貧窮線下人口的計畫,很適合分享給物資不虞匱乏的孩子們,在和學校更多老師討論後,決定善用台中身為製鞋重鎮的優勢,製作「同心鞋力,下足工夫」的跨領域創意教案。
張耕銘分享,這堂課主要希望透過跨學科,讓學生以主題探究方式,探討為何要發起「舊鞋救命」的活動,並且深入探討台中製鞋產業的興衰,學習與具備了鞋子相關充足的知識。
所以在課程一開始,除了讓孩子們體會非洲學童受到沙蚤感染的痛苦,了解世界上另一個角落的許多孩子,不但連鞋子都負擔不起,甚至缺乏維持生命的食物、醫療等資源,並讓孩子們參與舊鞋募集的活動,增加孩子們的同理心。
「鞋子雖然是必需品,但各國因應文化與宗教的不同,也會產生不同的面貌,因此是很好的國際文化教材。」張耕銘說,負責國際教育的老師就以緬甸人習慣穿拖鞋,且在寺廟內規定要「脫鞋」為例,讓學生了解台灣和緬甸在穿鞋文化上的差異,讓學生學會尊重不同文化。
為讓孩子了解台灣製鞋產業的現況,這項課程也帶孩子走出課堂,參訪製鞋工廠,並化身小小記者,探究台灣製鞋產業的發展過程。
不可諱言,台灣雖然曾是製鞋王國,但始終無法脫離代工的命運。為了深耕下一代的創意力,厚實台灣的品牌力,這堂課也結合語文創作、視覺藝術與資訊科技,先以文字描述出自己心中「夢幻之鞋」的概念,而後透過iPad的Quiver App,以AR擴增實境功能呈現,最後再結合製鞋工廠的DIY體驗,親手製作專屬自己的鞋子。
張耕銘說,為了引導學生善用生活中常見的素材,涵養多元的能力,這堂課在每個環節中,也注入「探究式教學法」和「合作學習法」,讓孩子透過小組合作,共同蒐集、調查與整理資料,培養主題探究的能力。
而這項教案,也因為能從生活中取材,並且能兼具國際視野的廣度、優勢產業的縱深,以涵養孩子的多元能力,讓這項教案獲得向來在教育領域深耕的玉山銀行肯定。
張耕銘期許,在學生深刻的體驗學習後,帶著他們將每一雙充滿知識豐富與充滿愛的鞋子,送給遠在地球另一端,真正需要它們的每一雙腳時,也希望藉此培養他們一顆良善助人的情操與態度。